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知已不易


「如何看待自已」通常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個非常糢糊的地帶,雖然明知自已的個性,但也沒有人能很有自信的講出可以真正完整形容自已的一個所以然,又為何會如此呢?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已看待自已會有盲點,假如真的能夠識透這樣一個我,那麼是值得恭禧的一件事,因為至少我們沒有太自傲、太過於高估了自已,或者過份的以自我為中心,能反觀自已所未見的自已,那就代表著這樣的自已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也代表著可以更進一步的多認識一個更清楚的自已。
過去有一隻四處漂泊的老鼠,牠就在一間佛寺裡的佛祖頭頂旁安了個家,事實上牠在這間佛寺裡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因為牠既可以在各樓層之間隨心所慾的穿梭,又可以享受到人們要供奉給佛祖的供品,可以說是過著住好又吃好的日子。這老鼠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像的特權,以及知道那些不為人所知的秘密,有任何東西也都隨牠任意的咀嚼,甚至人們都不敢正視那莊嚴的佛像,而牠卻可以自由休閒的在上面閒逛,最糟糕的是還時常在那佛祖的頭上留下排泄物。
每天當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時,這隻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牠總是愛這樣就抽動著鼻子,心中暗笑道:「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有一天,一隻幾近餓壞肚子的野貓闖了進來,牠一躍就把那自豪的老鼠抓住,老鼠卻對那野貓說:「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才對!我代表著佛耶!」雖已被俘虜了,卻還自以為高貴的高調抗議。野貓似乎是不信這一套,也顧不了餓扁了的肚子,隨即反駁老鼠說:「笑話…你真的以為是如此嗎?那你真的是太愚痴、太笨了!哈…真是個大笑話!自以為人們是在向你跪拜…事實上那只是剛好你住在佛祖的頭上,根本不是在拜你,你把自已想得太偉大了吧!我覺得還是拿你來祭祭我的五臟廟比較實際一點…。」當野貓諷完後,隨即將老鼠抓起來,像在掰開一個橘子一樣,把老鼠掰成好幾瓣,大口大口的吃下肚子去。
這個故事很有趣的是把人們常會犯到的大盲點巧妙的表現出來,有些人因為信仰,當自已對佛道、 上帝耶和華、安拉等,了解到某種深度的時候,就自以為是,以為自已已經懂得如何做佛、自已已經是最接近 上帝的人、或者是安拉要救贖的那個人,然後把自已就當成是在世聖人、佛祖,而高不可攀了,但事實上我們因為信仰而邁向所謂的偉大的人生課業時,是因為我們正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充滿個人色彩的偉大,也不是將人神格化的偉大,而是要懂得更加謹慎、謙卑的處世態度,才能將自已所認識的偉大真理,運用於自已的生命上,如此才能真正的讓自已的生命偉大起來。
我們時常都是盲目的在認識這個世界,無法透過認識外在來更加透識自我,所以「知已不易」,反而會讓外在一切的知識蒙蔽了自性當中本有的智慧。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已所處的位置,更加謙虛的接納我們所未知的真理世界,往內在心性去反思、回顧,以求見得一個更加清楚、更加明確的自我,如同六祖壇經言道:「吾心自有佛,吾佛是真佛,若無真佛心,何處尋真佛。」「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千萬別誤以為那外在的一切為真,只求內心過得踏實、實在而已。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做自已,好自在


「活出自已」是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一句話,在這個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裡,人類都懂得如何適當的表現自已,展現較有主觀、主見的一面,為的就是不讓自已生活在他人的影子下,不讓自已的情緒因為他人的種種刺激有被迫失常,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自已、活出自已,並且找到那一份實實在在的「平常心」而已。
但話又說回來,「平常心」三個字不代表就是對所有事物的麻木不仁,也不是太過於自我中心,一切都不聽他人的勸戒,而且讓自已的心態保持一種平衡,可以自行審慎的考量每件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還有它的延伸性,是否有必要讓它影響太多自已情緒,還是其實有些事是可以就當是耳邊風一樣,過了就消失,不讓自已產生太多負面的執著和心理反應,因為有許多事情是在那個當下覺得需要獲得某些程度的平反不可,不然心有不甘,但事後想一想,卻又覺得之前太蠢,何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愁不如少一愁」呢?
回顧過去我們熟悉的歷史,都有許多忠臣、義士在還活著的時候被污名、被栽贓,但後來的歷史(無論是官方的歷史,還是民間流傳的民間史)總是會將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表露無遺,事實上當時的這些人就是因為相信自已,他們懂得「做自已」,不為外境所擾,所以在世的時候,就算是面臨了生死交關,都可以一樣「好自在」,例如中國歷史有名的岳飛將軍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因此我們可以想一想,假如我懂得自已所做的事就是符合良心的、正確的,又何必在乎他人的閒言閒語呢?也許那些原本在意的閒言閒語,充其量也只是些沒有建設性、沒有任何營養的言論,不足以影響自已太多,因為那些沒意義的言論影響到自已原本平靜的生活,真的是沒有那種價值,我還是做好我自已,才能獲得自主的自在心。
有一則小小的故事再與讀者們分享:以前有一個人每天都固定會向某個路邊的報攤買晨報,儘管賣報紙的臉一向對這位先生都很臭,但他還是每次買完報之後,都會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是的。」「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啊?」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那是一則值得我們深入省思的問題,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但「讓別人來影響自已的行為」這件事似乎是每天都在發生,而這樣的情況久而久之就是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認知和行為模式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環境因素之一,然後我們就習慣性的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他人的言論之下,以及他人的標準之下,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已。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主的判斷力,千萬不要讓別人的種種無理取鬧,切斷了存在於每個理智個體心靈當中的智慧,你我都是個理智的個體,也許某些時候就是應該拿出智慧之眼來觀看人世,如此除了可以讓自已更能「活出自已」以外,更可以獲得每經一事而長一智的精神食糧,甚至可以找到讓自已「好自在」的能量。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大風無法搖撼一座山


隨著生命的洪流一步步的從幼年走向成年,再從成年走向老年,我們都不斷的在生命中學習屬於自已的應當修習的人生課程,每遇不同的人與事時,時常是需要適應、調整或忍耐,無論如何,每天只要我們眼睛一睜開,就必需面對所有自已所累積而來的種種因緣,是順是逆也許都是上天美意的安排,就但看心靈的自我如何調解那一切,也要看心靈的自我是否有能力跳脫那一切。
常常自已這樣子回想:似乎生活中讓自已最在意的,也會造成比較深刻印象的,對逆境的感受性總會大於順境,也就是自已會習慣性的去回想那些切身「不舒服」的生命感受。「為什麼會如此呢?又為什麼要讓自已變這樣呢?」我常這樣子反問自已。「當別人說了一些刺傷我的話,批評我、羞辱我,我都會有什麼反應呢?」「是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呢?」幾乎都回想不起來,但印象裡,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已都是會為那種種的刺激愈想愈生氣,甚至生活的步調與個人原本的情緒都大受影響。
關於這方面,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聽到了一則非常發人省思的故事,這則故事叫做「大風無法搖憾一座山!」,內容如下:
有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故意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口出穢言。佛陀站在那裡仔細地、靜靜地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在趕路,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這個人是怎麼回事?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記得當時聽完這則故事後,我整個人就好像把心中的大石頭放下一樣,生命的自我教育就是如此,它總是會藉由一些很特別的機緣來教育自已,讓心靈更加的透徹許多原本鬱悶之事。現在我會讓自已慢慢學習如何理解每一次浮動的情緒,試想: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粗暴無禮,那仍是「他的」問題。因為他要怎麼說、怎麼做,那是「他的」修養,我無法改變他,也無法對他怎麼樣,唯一對自已有幫助的解決之道,就是不隨他人負面、污穢的言語,跳進了原本就不屬於自已泥沼。時常要讓自已多想想佛陀所說的:「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其實在每次情緒失控之後,總是會想起來:自已才是自已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讓專屬於自已的生命旅程可以好好的教育自已,透過每一段愉快、不愉快的生活經驗都成為有意義、有內涵的豐富旅程,或許放下心來體驗這一切,人生會更加的多彩多姿。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以水為師


繼先前「上善若水」、「水的啟示」的分享之後,這次再以「以水為師」為題和各位讀者分享近來個人閱讀到的一篇好故事,或許可以和前兩篇做呼應,也或許是一篇發人省思的小品。該則故事陳述如下:
一個年輕人,基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鬱悒心態,終日深覺自已過得十分不快樂,周圍的朋友見他如此,亦十分熱心的提供各種各樣快樂的秘方,或者推薦知名的心理醫生給他,無非就是希望可以轉變、改善年輕人的心情,但始終未能奏效。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折騰,這位年輕人認為自已的憂鬱症狀已然絕望,索性放棄尋訪名醫,反而一個人找到了一處悠靜的深山,打算將自已放逐於山川田野與道士之間,就此終老一生。有一天,正當這位年輕人皺著眉頭沿著一處山澗步行而上,雙眼的餘光驀然發現有一位中年道士坐在溪水中的一塊大岩石上。
「在這人跡罕至的深山裡,怎麼還會有人呢?」年輕人驚訝的打量著那位中年道士,仔細觀察之下,卻使得這位年輕人更覺驚奇。他發現坐在溪中岩石上的那位道士眉宇之間充滿著慈愛安祥的神色,眼光極為柔和望著那潺潺的流水,甚至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令人感覺安穩、愉悅的非凡氣質。
年輕人沉下心想了一想,認為一直困惑自已的問題,也許可以從此人的身上獲得答案,當下便衝口而出的叫道:「您好,這位先生,您的眉宇之間似乎有著一種無比的穩健和充實感,為什麼您可以看起來如此的喜悅呢?」這位中年道士絲毫沒有被這個突如奇來的招呼嚇到,反應更是沉穩,他轉過頭來看了看這位年輕人,眼神之中充滿著智慧地回答道:「想要讓自已的心靈平靜、獲得無限快樂,就要先懂得「以水為師」…。」
年輕人不懂為什麼平淡無奇的水,可以發揮如此神奇的效能,接著又開口提出心中的疑問。道士開始告訴年輕人其中的奧秘哲思:「水…是萬物的根源,充滿無限的生命與可能。水…不是固定形態,能隨方就圓,可依任何容器改變它的外形,深諳圓融之道。水…又利於萬物而不居功,為善而不欲人知。水…還能潔淨萬物,卻不與之同流合污;藉由三態變化,永遠保持純真本性而不變。水…看似柔弱無比,但卻是大自然中最強大的力量之一。水,服從自然法則,哪裡卑下就往哪裡去,擁有謙沖的美德。」
所以上善若水,人若能學習水的本質,便能深造自身的德性,就如同有一股活泉流過自已的心靈一般,能夠透過了解它、學習它來洗滌自心一切的傷痛、怨懟、消極。或許有些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暫時的卸下那沒有意義的面具,好比除去衣物入浴一樣,放下所有外相、外表上剛強的造作,愉悅的接受那個原始的本我~靈性清明的本我,以至於讓「水」成為自已的老師。
人為什麼時常會不快樂呢?常常就是因為無法提起更多的自信心,讓自已的生命創造更多的可能;常常就是因為無法放下那個頑固、執著的自我,心靈僵固靈活不了,雖看似活人,實際上卻有個像石頭的腦袋;也常常就是事事想表現自我來滿足自已無窮盡的慾望,慾望無邊的話,當然煩腦就無窮無盡了;更無法讓自已從污濁的塵世間脫離,總是活在他人的觀感之下,生命所表現的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想要符合他人眼中那個完美自我、鏡中自我,如此不只是累了自已,當然也得不到快樂;人總是想要表現的比他人剛強,孰不知柔中帶強才是真正的強者,剛強總是容易讓自已受傷;甚至我們所最需要學習的就是水的謙德,它總是往下流、尋下處、居下地,雖然對天地有著無比的貢獻,但不自傲、不自高,一直往下追尋適合生存的地方。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個人所能擁有的才華就算再洋溢,但也要明白自已的不足,不應太過於自豪,學習謙卑、低心下氣才是為人應有的美德。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與科學知識的新時代對話


科學知識它不是單方向的給予,而必需是與人雙方向的溝通,因為科學知識不是萬古不變的真理,它會因為不同的論證而被改變。進入後啟蒙時代,我們不再只是不斷的接受知識的傳授,更要學會如何與已知的世界對話,甚至提出質疑和批判。
過去傳統社會,人們篤信宗教給予人們的規範是上帝為人類安排的天堂之路,到近代理性化、知識啟蒙後,人類也逐漸學會了如何用客觀、科學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甚至破除迷信,直到如今,「後啟蒙」或者被稱之「後現代」的一種反思性浪潮一一的敲醒了當代的知識份子,也包括了深入理解社會現象的社會大眾,原來宗教或者所謂的科學理性似乎也是一種偏激的迷信,事實上這個世界還有許多未解之迷,甚至是解不出之迷,有人說:「那只是科學還沒達到那種程度。」但也有人說:「科學不是萬能,或許它永遠也達不到那種程度。」因為人未必定勝於天地之定律。
就當代新思潮「風險社會」的思維來推想,人類一直理性化之後,一直要透過科學找到確定人類的未來,但在科學一再發展的今日,卻又從科學本身再創造出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因為問題永遠解決不完,它想要替人類找尋出一套可以被解釋的人間定理,但卻又似乎不可得,科學一再的自我矛盾,這也難怪進入所謂後現代的時代之當下,許許多多追尋信仰力量的新興宗教不斷的在社會堀起。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我們要學的是如何讓宗教知識與科學知識對話,或許宗教所傳授的已因應了社會的轉變,不再只是行為規範式的教條,轉而成為教化人心的心靈良藥,或者可以將宗教信仰視為是當代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過去崇尚科學論述的時代就要過去了,反過來的是因為人類感受到科學論證不斷的為自已製造麻煩、製造更多的不確定感而開始產生對它的質疑,再進一步的追求科學永遠無法達到的教化人心的宗教論述,以宗教論述來與科學論述產生互動,甚至是另一種互補式的說法,科學可以印證信仰本身存在社會的價值,而宗教之於人類也印證了科學之不足乃有可彌補之處,無論是所謂的有神論者和無神者,都不能否認科學和宗教論述同時存在社會的重要性。
在當代宗教社會學反思性知識浪潮的觸動下,讓每個人更懂得如何去接受過去過度理性化所無法接受的宗教思維,也破除了對單一宗教信仰的封閉性思想,人類似乎更能敞開心胸去看待所有經典所構思的內涵,從而體會孔子所謂「一以貫之」的意義,經典不是任何一宗教所擁有的權力代表,它必需被放在歷史脈絡中被透視和解構,我們了解經典不是要被經典的教義所束縛,而是要更加開明、開闊的理解不同宗教、不同經典的思想泉源,再以理性科學式的思維模式看對照、印證宗教思想的實質意義,那麼宗教就不再是挶束特定人群的思想,而會變成是解放思想的另一種可能。
總之,身處於這個知識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裡,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科學絕對離不開人,它也絕對不會存在所謂完全客觀的解釋方式,只要有「人」的意思在科學裡頭,那麼科學永遠也不會客觀,既然如此,我們就是要認識過去人類曾經在科學實證主義的操作下,思想被操弄、被挶限的無奈,並且再度的開啟認識過去的歷史發展,以及曾經肩負時代使命意義的各種信仰與經典,深信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我們所在意的「倫理道理」、「感恩佈施」與「法喜安樂」等等易於被社會所接受的種種觀念,不用懷疑,那些都是來自已各種不同信仰的基礎,不需說自已沒信仰,其實在沒信仰的背後已有一套自已深信的真理在主導自已,成為自已所認同的人生觀。無論如何,我們要明白的道理只有一項,那就是如何透過對信仰,或者經典的實踐生活去達到和理性科學論述的經驗一樣,成為一種可被驗證的事實,建立一套科學與宗教思維的新對話管道,讓社會變得更加多元而開放、更加深入心靈內涵而能透過生活得到實證,宗教所謂的「真理」事實上與生活經驗和理性實證並無悖離,甚至可以互惠而生。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心情的港口


「心情」總愛漂泊,有時遇到驚濤駭浪,有時卻也風平浪靜,有時遇到足以顛覆自已的巨大阻礙,有時卻又可以享受那延途的萬種風情,「心情」它就是愛漂泊。
愛漂泊的心並不是真的想如此的過活,主要還是因為找不到適合停泊的港口,有人說「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但對沒有家或者是家庭不健全的人來說,那還真是一種極大的諷刺;有人說「父母」才是讓人可以安穩停靠的港口,但對於沒有父母或者不想深入了解自已子女的父母而言,那可能會造成二度的傷害;也有人說「兄弟姐妹」可以作為暫歇的港灣,但對於沒有兄弟姐妹或者其間感情不睦者,只會變成一種空想;更有人說「夫妻」就是那個可以回家的渡口,但對於愛情得不到結果或者兩人無法知心的人,這會是一種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刺激。那麼「心情」真正想停靠的港口是哪裡呢?那是一個不是任何外相因素所建立的地方,它叫做「愛」。
因為有「愛」,所以願意聆聽「心情」帶來的訊息;因為有「愛」,所以不分你我都願意伸出手來安慰彼此;因為有「愛」,所以「心情」得以感受到漂泊時所難得遇見的一份溫馨;因為有「愛」,所以港口不分大小、形式,都會是讓人願意停留的地方。無論是「家」、「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夫妻」,一旦失去了愛就無法展露出真誠的接納與關懷,也讓「心情」在選擇是否停留時,有所恐懼與怯步。
自已的「心情」也想停留下來找找愛的蹤跡,尋找那可以讓我停泊的港口,感覺似乎不近,但也不覺得遙遠。我們每個人都時常要扮演著他人「心情的港口」,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已,要有「同理之愛」;或許我們也都需要他人來當我們的港口,讓漂泊的「心情」得以暫時的停靠。無論是自已需要或者他人需要,總要記得奉獻自已的一份關懷與愛,在「施」與「受」之間去創造一份屬於人間的溫暖,使人人有人關懷,而人人關懷人人,並且人人都有港口,人人都是港口。

那座橋…千萬人走過



時常會利用時間讓自已在閒暇之餘,騎著腳踏車逛大街,也順道運動運動,幾乎每週必經之路~嘉義市八掌溪上的軍暉橋,都讓我看到穿越兩岸之間的人潮,它是早期嘉義縣城(亦即早期的「諸羅城」)通往南部府城的主要橋樑,如今它的風華仍然不減於當年,因為八掌溪河濱公園的擴建,使得遷住於河川兩岸的人口增加,而橋上來往的過客更是不可同昔日而語,現在的它是一條擁有四線道的水泥橋,目前也正在改建、拓寬中。
曾經參與宣信國小校長和一些地方耆老探訪在地文化,以及社區文化再造的尋根之旅,我也曾經就站在遠端瞭望著這座牽動兩河岸經濟、人文的重要橋樑,透過地方耆老的說明,才知道原來過去它被稱之為「白露鷥橋」。八掌溪切開了嘉義古城通往南部重要城鎮的交通網絡,所以必需搭建橋樑才得以通行,也因八掌溪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包括了多達數十種的保育鳥類會在特定的季節飛來,把溪床當成是牠們的家,當然其中最大群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就是白露鷥,到現在還是可以看到一整群的白露鷥飛躍在八掌溪上,也喜愛玩穿梭橋樑的高空遊戲,就因如此,過去的軍暉橋就被稱之為「白露鷥橋」。
這座聞名於嘉南地區的白露鷥橋在台灣歷史有名的「八七水災」中被大水沖垮,當時也在國軍全力的恢復與搭救之下,讓這座被洪水摧毀的交通樞紐得以再次重生,因此重新被命名為「軍暉橋」。它的重生也讓來往於兩河岸的人民不至於斷了聯繫之路,更在那一代又一代之間,負起來時間傳承的重要使命,無論是早期的白露鷥橋,還是現今的軍暉橋,我們都見證過它的重要性,甚至自已就走在它所承載的歷史洪流之中,經過它…我也成為它曾經的歷史之一,那座橋走過長遠的年代,雖然曾經被沖斷也再被建起,但它還在站在原地,不知這個交通樞紐到底存在了多久,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它讓千萬人走過,而我只是其中一份子。
人活在人世上是何等的無常,也不知是多麼的苗小,走在那橋上才深刻的感受到自已世界的歷史版圖裡,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想想…或許同樣走在橋上的人和我也擁有一樣的心情,無論是快樂或者沮喪,但這個天地之間最開心或者最難過的不必然只有我,何不讓自已多敞開心胸看世界,把所知的世界拉大、拉寬就可以更開闊。走過歷史的滄桑,白露鷥橋(亦軍暉橋)它無怨無尤的承載與分擔著所有經過它的人們,他們內心裡的所有喜怒與哀樂,而我只是它要分擔的千萬分之一,它甚至也默默的在為我們承受著,就算擔子再重、日子再苦它都願意和嘉義諸羅的鄉親們一起走過,那我們又何以因為一點點的失意而哀聲歎氣呢?失敗了重來、跌倒了站起來,我相信那原來的路一定還在。
或許多看看天地…多體驗這個世界,就可以把心眼放寬、放大,我們所在意的將不再是那麼多,更能讓自已活得更愜意與自在。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也懂得如何去承受;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也是要讓每個懂它的人更有收獲;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處在歷史的洪流,告訴我們不必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而退縮;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到現在還持續著…不斷的…有許多的話,想對那來往的過客們訴說,我想它會說:「做好自已,管它洪水還要不要沖走,我就是我,沒有變的理由,別過度擔心苦難的臨頭,它就是你一生的經過,相信一切不會太久,多忍著走,一切一定會海闊天空。」現在白露鷥還是自在的在橋樑左右飛翔著,那座橋依舊習慣於默默的付出,持續的讓千萬人走過…。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愛上忙裡偷閒


之前買了一台腳踏車,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運動健身,另外一個是嚮應所謂的節能減碳,作為上班的交通工具,不過最近我很少騎著它上下班,反而愛上了走路。走路到上班的學校只需要經過兩個大路口、等待兩個紅綠燈、走過兩扇小小的西南門,再向著擁有兩棟雄偉建築物的宣信國小邁進,就可以抵達我們的辦公室了。
我的工作性質非常的多元,有電腦資訊、有校園彩繪、有偏差行為輔導、有腦麻生接送、有教務處庶務等等…,說忙也很忙,說不忙也並不是那麼忙,但無論如何我就是喜歡忙裡偷閒。習慣性的在正式上工之前,先讓自已喝個茶提提神,通常那也會是最有空和各處室主任話家常的時段;在進行屬於比較文書處理方面的事務時,總還會帶著愛讀的書,利用兩分鐘、三分鐘,甚至只有幾秒鐘的機會,稍微看一下,充實每一個空檔的時間,甚至也會利用比較空閒之時,上個網、收收信、看看當日重要的新聞;在做著類似校園彩繪之類的工作時,總是不把它當工作,就好像自已是在從事一份藝術的工作一樣,我樂在其中,享受著自已創作的快感。愛上忙裡偷閒也需要明白如何忙裡偷閒,或許有的人無師自通,也或許有的人需要他人的指點才能了解所謂「忙裡偷閒」的樂趣。
一天裡,讓我覺得最享受的時候就是上班、下班走路回家的時段,那是工作忙碌之餘最能盡情享受自我的美好時光。清晨走在路上,我看看和我一樣要上班的人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匆忙,有的騎著車呼嘯而過,有的開著車恨不得可以從其他人的車上壓過,只有我慢慢的走在人行道上,享受步行上班的樂趣,雖然車多無法讓我體會到那種清晨的「清新空氣」,但那種比別人還愜意的心情,卻也讓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清新、爽快,也許在忙碌的生活裡,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那種片刻的自我沉靜,不在乎外面環境如何的忙亂,但自我卻能找到一種平靜和安穩,就算走在路上,也好像步行在雲端。中午步行回家享受老媽煮的午餐,此時只感覺到「幸福」,至於早上工作如何無奈、勞累也都被那種回家吃午餐的幸福感所取代,一切不開心也都讓它隨著那接近幸福的步伐,一步一步將那一點一滴放在原地,直到回到家後消失殆盡,當下午再走路去工作時,心情只剩下理想與所體會的種種樂趣,其他沒有讓我帶著走。下班時刻,我眼睛睜得很亮,看看時間許可而工作也完成時,就蹺道走向在操場運動的人們而去,目的就是為了看看這麼多人都在下班、下課後做些什麼,從每個不同的人身上看到各種各樣的保健方式,可見一般…現代人是多麼的注重健康與養生,而我下班以走路、散步方式回家,也頓時讓我感覺到我和那些健康的人是同一國的,好像就是在為自已找一份「同為健康努力那一群人」的認同感,在那尋找的過程,十分有趣。
無論是上下班或者是工作正值現在進行式,我時常會提醒自已以最輕鬆的方式去面對,也無論自已看到何等不合理的人、事、物,也都告訴自已:不必要為那些人、事、物所發生的種種錯誤來生氣懲罰自已,事歸事、人歸人,我歸我,我想讓自已過得更快樂自在,所以不必要將別人的不高興、不快樂加諸在自已的身上。我忙裡偷閒為的就是多探尋那種專屬於自已生活模式下的特殊樂趣,那是只有我自已才懂得如何去享有、享受的,別人搶不走也走不帶,更是影響不了。我愛上忙裡偷閒,就是愛上那種與別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卻有專屬於自已的快樂元素,別人一樣在做、一樣在過,卻無法和自已一樣轉化心境去享有這一切,與其悲憤、消沉,我們不如隨遇而安、建立生活的專屬樂趣,天天找到用喜樂心,並轉正向心,當然也就會天天年輕!!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水的啟示



繼「上善若水」之後,再與讀者分享近來我看到的一則故事,它叫「水的啟示」: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遇著了落魄與不得志的人生困境,有位朋友向他推薦了一位得道高僧,並指引他去請教此位高僧關於「人生處遇」的問題。當他找到高僧並將自已所遇的問題告訴高僧時,高僧沉思許久,隨後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道:「這水是什麼形狀?」那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高僧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高僧亦無語,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突然有所體悟,答曰:「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高僧又搖了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子裡,清水隨即一下子就溶入沙土,不見了。這人也頓時陷入了一陣沉默與思索。
高僧低身抓起一把沙土,嘆口氣道:「看…那水就這麼的消逝了,這也是一生!」這個人對高僧的話沉思了很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透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一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樣的容器就是像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一切無法改變!」這人說完眼睛緊盯著高僧的眼睛,他現在急於得到高僧的肯定。「是這樣。」高僧拈鬚,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
說完,高僧即出門,這人跟隨在後。到了一個屋檐下,高僧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高僧手指所觸的地方,他感覺到有一個凹處,此時他更覺得迷惑,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玄機。此時高僧突然說道:「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檐上落下,你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人於是大徹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高僧說:「對!這個小窩慢慢的也會變成一個被水滴穿透的洞!」
事實上,我們為人處世所要學習的態度就要像水一樣,有張力又能屈能伸,不止是要盡力的讓自已去適應各種在人生中可能出現的不同環境,更要努力去改變那個環境,讓那個環境成為一個可以實現自我的地方,人都有創造和改變環境的能力,只要有比平常人更強烈的自信心,都有機會達到這樣的目標。甚至走在自已的人生道路中,我們也應該要多一點點韌性,在必要時、遇到困境時也能彎一彎,俗說說得好:「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我們讓自已的心念先轉。」而太過於堅硬的東西容易折斷、也容易被穿透,像我們人的牙齒,隨著年紀增加,雖然硬但也變得更加脆弱,看似強硬,但也不如一直都讓自已表現得柔軟的舌頭來得長壽,能夠在社會中長期立足的人,就是在其個性上磨練到不只帶著原本的堅強,而且還要多學習所謂的「柔韌」與「彈性」,這樣的人才處事才能更加圓融,也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打擊與挫折。「水」因纖柔所以表現得更有韌性與耐性,也就是如此才可能突破那不可能被穿透的硬石,我們就是要學習水的精神,放得夠「軟」、夠「低」,才能達到「上善」的境地,也只有好好的學習它所帶給我們的深奧哲思,才能更深入的讓我們體驗為何「利萬物」,但卻又以「不爭」的態度處事仍得以成功。共勉之…。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上善若水


在道德經若水篇裡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過去還在成大攻讀研究所時,每一次走過水利系系館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牆壁上這斗大的幾個字,但它也絕對不只是掛在那裡死死的文字而已,是絕對有其深奧的道理存在。
水是天下最纖柔的物質,但也是時常扮演著最強悍的破壞者,它的纖柔細膩到無孔不入,它的強悍猛烈到讓萬物都招架不住;無孔不入是因為它表現的夠柔軟,以至無論用於何種器血、裝於何物,都可以容得下它,沒有任何一處是水進不了的地方,而強悍猛烈是因為它表現的夠團結,水流時常讓人看起來似緩也似柔,但卻在集合之時,發揮了無比強大的力量,因此老子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學「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即是要我們由比較哲學的方式去思考,什麼才是天低下最值得學習的?是「水」!因為水帶給萬物好處,卻也讓自已以最為謙卑的態度,處於最低的地方、住在最低的地方,以低下的生命態度渡過它命運的全程,並與世無爭。我們要學水的纖柔與低下,因為纖柔會在低處找到更大的能量,也就是說放下自已、放下身段,才會在最低點放眼望去,看到最廣的世界。有一句成語叫「以柔克剛」,它也就是在形容著如同水一般,兼持著最低姿態的態度來運作生命,在遇到生命之河裡無以計量的阻礙時,都能因為「柔」而輕易越過層層的考驗,甚至如同河中之石,雖然頑固、強硬,但也不敵水長期以來,日積月累的侵蝕而變形,再強硬的絆腳石遇上水的柔和,最終也都無法阻檔它始終於一,持續向下積流的耐心與毅力,而被影響、被改變。
水之所以強,因為不爭更往低處流,而人之所以弱,在於好爭欲往高處爬。社會上時常可以看到許多人為了爭得自已所認為對的真理的「正當性」,就對必和反對自已的人爭,愈想戰勝別人(也就是好勝心愈強)就會愈顯現出敗象,但若以平常心、謙和、低心下氣的心態來為自已所認為對的真理進行柔性訴求的話,因為有所修為、有所和氣、有所耐性、有所毅力的話,真理自然不言而諭,愈是表現的無所求、無所謂、平常心,那麼他人的種種刺激、反抗也無法動搖自已對真理的信心,那麼讓時間、光陰、歲月來證明自已所追求之真理的真確性,換句話說,生命愈是無求,品格自然高尚(俗云:人到無求品自高)。
就像是水,它流過每一個地方,但不滯留、不執著,但卻也對每個它走過的地方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力,但它並沒有刻意,它只是隨意、自在,它無爭、它無求,當然最後也就不會為所爭、所求產生細毫的煩惱,它自在、它自由,當然最後也不會因所執而產生更大的痛苦。我們要學水,為身邊的人造化、製造幸福,但不求回報,我們更要讓水的精神流過我們的身、心、靈,因為它可以讓我們明白何為「以柔」可以「克剛」,以「低下」可以「望上」的道理。它纖柔的讓人感覺不出它真理目標的堅持,所以更容易被那份堅持所動搖、所改變;它處於低處,但到讓人感覺不到它從源頭一直流下來的強大耐心與毅力,就因為有這股非凡的力量,所以更容易向著廣大而遼闊的大海而去,更能看到一切的山河大地。學水…才能真正體會「柔和」、「軟化」自已後,在生命轉變的力量,若待人處世都以硬碰硬的方式,那麼就像是兩支鐵槌相撞一樣,只會產生火花和彼此毀損的痕跡而已,只有「柔」才能真正的克「剛」,也只有「柔」才能以無爭的心面對一切,最後了然於一切,我相信那收獲最大的必定會是自已。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愛與關懷


愛與關懷是分不開的兩個真情字眼,愛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真心的關懷,而關懷的本質應該也是要來自於真愛。父母親對子女的愛總是會表現在無微不至的關懷裡,無論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生理的病痛,或者是更深一層的心情;情侶對彼此的關懷大多也會表現在於生理的照顧、作為心理的依靠,以及情緒抒發的管道;上司對下屬的關懷也不應只是在於工作的表現,更應該用心去和員工交心,上下一心的工作士氣才能帶動事業的活力。在我們的生活中、生命裡,時常會有很多人、時、地、事、物都無時無刻的在表現愛與關懷,當然就在體會的同時,也就是自已要付諸於實踐的時刻了。
我相信每個人都懂得學習著如何愛人,而愛與關懷不是人人都會做到恰到好處的,甚至都還要再為自已上一堂「何謂真愛」的課。引上面所述的三個面向來看,在正常的家庭來說,親情的關懷是無法取代的,但為什麼社會上總會時常出現父母深深的疼愛子女、關愛子女,但卻不被子女所領情、所接受呢?似乎也很少人想過這個問題,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有愛」但「關懷過頭」了,所有的父母都會忘記自已的子女都會長大成人,都有自已獨立選擇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模式,甚至在民主開放的社會裡,子女也都有這樣的權利來決定自已的未來;在國外,為何他們的小孩十幾歲就可以自已自助旅行到世界各國遊學了呢?就因為他們的父母放得開,相信自已的孩子在過了某個年紀的時候就是個成人了,也是該為自已的行為負責的時候了,但在國內,我們的父母親總是關懷過度,而成為障礙孩子學習成長、為自已行為負責的機會,所以最後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例如諾貝爾獎項),都讓外國人搶盡風頭,而我們的孩子則必需有出過國之後,才有機會靠著自已的獨立學習獲得聲名,但在台灣的孩子卻從沒有這樣的機會,係因為我們整個大環境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家人的愛過頭了,保護孩子太過份了,而使得愛無法成為真正的關懷,而關懷的態度卻又讓真愛變了質、變了樣,讓孩子總是感覺到阻礙,而接收不到「愛」的訊息。
有時候親情關係的緊密度讓我們應享有「選擇被愛與不被愛」的權利有被剝奪感,但有時候表現在情侶身上則是又變成愛情的囚牢,因為深愛著彼此而對彼此的行動、去向更覺得擔憂、更覺得在意,那種在意雖為「愛」而來,但卻也產生了如同過度緊密的親情之愛一樣的病態,或許它的存在並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但對個人所延伸出來的種種不舒服感,就已經讓愛的本質變差、變壞了。換個情境來比喻,如同公司主管過份的關懷下屬工作進度,那也就會讓下屬深刻的感受到「不被信任感」,其實這對一個成熟的員工來說是莫大的恥辱,但回想主管的本意也不是不好,也是在於關懷,而關懷也是在於對公司發展的愛、對下屬工作情況的執著,但孰不知愛的錯誤表現卻也讓人覺得頭痛、覺得無法理解。無論是親情、情侶或共事的人,彼此之間也許都有愛,也都願意表現出愛讓對方感受得到,但假如沒有去了解愛的本質乃是出自於對個體內心感受的一份尊重的話,那麼那種愛其實不是愛,而是「占有」,而過度關懷所表現出來的也不會讓人有「愛」,而只是感覺到一份莫名的「壓力」,也許過去的我們都不懂什麼是愛與關懷,事實上它們本質上是相通的,也是具有不可隨便被取代、被隨意揮霍的價值,或許每個人也都該反省自已,對家人、對情人、對友人所施予的愛是否是真正的愛?還是只是所謂的「占有」?而對他們所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否是真正的關懷?還是只是為彼此多增添了許多「煩惱」與「壓力」?值得深思。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願力讓人有活力


願代表著希望,生命的願分為好幾個層次,最基本的願無非是滿足生理需求的願望,可以稱之為「食飽足之願」,再更深一個層次的願乃避免生命恐懼之願,可稱之為「行平安之願」,在食有物、行無憂的情況之下,更需要去思維的就是所謂的「人格塑造之願」,甚至求於自我能夠實現「心靈充實之願」,每個願都分別代表著各種人對生命體認至各種層次時的感受,以及期待,甚至就如上所述的,那就是對生命所寄予的「希望」。
常常告訴同儕們「人因為有願力而偉大」,因為有願、有期望才能夠給予生命活力與動力,而願也就是人生的目標,事實上無論人生處於哪個階段,都會不斷的更新目標,讓新目標、新願景的確立而帶動著往前衝刺。有的人因為處於至少要滿足糊一口整飯吃、穿得保暖,所以將人生願景放之於「食飽足」、「衣保暖」,就如何當初在史瓦濟蘭服役時,走入鄉間所看見的那群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的孩子一樣,這輩子或許能夠有口飯吃,就是讓他們窮其一生心力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了;生活在更加文明社會的我們,或許都至少還有口飯吃,也不至於身上沒有衣服穿,但「願」還是會在內心發生作用,無論有何特殊的信仰,或者沒有特別的信仰,在衣食無虞之時,都一樣會祈求生命的平安,所以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如此:平安就是福,意思就是追求人生最大的福氣就是追求平安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台灣,雖然目前景氣如此的低瀰,但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還能夠滿足所謂的「食飽足之願」與「行平安之願」,也不難從我們的社會中感受到一股全新的潮流,那就是認識自我以及充實自我的議題,記得在十幾年前就有社會重量級人物提到過,我們所處的時代將會是一個不一樣的時代,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它叫做「心靈世紀」,當人類對生命的追求不再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時,那麼就會往更高層次繼續走下去,而那個層次就是對自我人格的重新認識與重新再造,以及對心靈充實與心性光明的自我提升、內在昇華的生命願景,無論處於何種階段,但我可以確信的是:願就是帶著生命往前走的力量,有願就多一份希望。
我也有許多心願,願親人朋友一切都平安、健康、願事業不是所謂的一帆風順,而是能夠以耐心和毅力走過每一次的風雨、願感情不要夢幻的童話故事,而是能夠和真心相愛人一步一腳印去經營起彼此都想珍惜的緣份、願靈性亮度能夠藉由生命中所有事件的磨煉而更加光明,學習更多的慈悲與喜捨、願社會的和平可以透過每個人的自我改變而更加有可能,而包容心、同理心就變成轉心、轉念、轉化恩恩怨怨不可獲缺的更要因素。
這麼多的願讓我寄予著無限的希望,願不是負擔,而是承擔,有願就好像有夢,而有夢最美、築夢踏實我想也曾經是每個人自我勉勵的精神話語,或許有人把願當成是一種壓力,但千萬別忘了,就是在自已的人生中有願,才會激起更加精彩的生命浪花,對生命沒有願、沒有任何期待充其量就像行屍走肉一樣沒有生命力,那這樣的人生旅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讓生命更有希望,那麼就去發掘自已的目標、自已的願,讓願力讓生命活起來而不空虛,因願力讓生命更加充實、更有活力。共勉之…。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願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為「忠誠眷屬」


二月十四日,那是情人們最注重的節日之一,就算再忙也會為了對方空出來,然後製造一些浪漫、一些驚奇,自古至今都流傳著一句對天下有情人祝福的話語,「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我覺得「成眷屬」是暫時的,或許成為「忠誠眷屬」才是真正的永恒。
時有所感,當倆小無猜深情的沐浴在愛河裡時,總是會不顧一切的為彼此犧牲,但是當熱戀的愛意消退時,愛河就可能變成淡水河,一切都更加的平淡,也或許兩人的感情由熱烈到平淡無奇才有真正的味道,因為愛已經和生活融為一體,而不用刻意去感受了。不過從一個很平常的角度來看,兩人深愛的感情當到有了結果時,竟轉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甚至是渾然不在乎彼此的感受,那就是「終成眷屬」,因為在成為真正的眷屬之後,就走到愛情的「終點」,無法維持所謂的天長地久。
我寧願說「願天下有情人都是忠誠眷屬」,因為經營愛情真正的開始是在成為生命共同體之後,是否能建立共同的包容心、是否能建立共同的目標、是否能建立同見同行的信心等等…。看看街上熙嚷的人群,特別是在這個節日裡,都是手牽手深深的扣住對方,感覺每一對情人都有同樣的追求,那就是為愛情的種子找一個合適、安穩的坑,深植它、耕耘它,我也相信每對情人都懂得要讓自已成為對方的「忠誠眷屬」,只是在還沒成為彼此真正的眷屬之前,都還只是單純的希望自已身為有情人,能夠在倆人的努力之下「終成眷屬」。
願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為所謂的「忠誠眷屬」,一起牽手走一輩子實在不容易,常常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幾位歐吉桑牽著歐巴桑的手,一起在學校的樹蔭底下做著伸展運動時,內心總會有些感動,因為那就是自已希望看到的未來。從男女朋友的熱戀走到夫妻的家庭經營,認真想起來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而這個轉變有可能也會改變所有原本對待彼此的態度,而如何始終如一「忠誠」的對待彼此就是成為眷屬之後,所要學習的真功夫了。我還在為自已的愛情之路努力著,也還沒有走到「終成眷屬」程度,或許不是真正過來人的我,其種種對愛情、真情的所有說詞都很空洞,但事實上那些所描述的一切,就是我對自已、對朋友、對天下所有有情人的期待,「願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為『忠誠眷屬』」。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夢想不要只是夢想



記得小時候當每個人提起以後長大的志願時,都很有自信的向師長、父母或同儕說出自已的夢想,但偉大的夢想總會被歲月的浪潮不斷沖淡,隨著年紀的增長卻也逐漸的忘了那原本的夢。印象很深的,嬸嬸曾經問過我以後長大有什麼夢想,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看火車,所以我立刻回答她:「我想開火車!」她回答:「啊!為什麼要選開火車,不當律師、老師、工程師之類的嗎?」聽了之後,想想似乎有道理,竟也馬上修改自已當初最大的夢,順著她所設定的「師」字輩範籌而重新設定自已的未來之夢,我告訴她:「那我當律師好了!」現在想想,當初真是笨,原來開火車的曾經是很夯的職業,因為過去是公家單位的鐵飯碗之一,而且它的職稱叫做「列車長」,算是「長」字輩的,比起「師」字輩感覺上來得高尚多了。
沒有人教過我如何築夢,因父母親對於栽培孩子的學業不是很在行,大多數時間都忙於做事業、做公益,以致於自已從小就沒有訓練自已有發堀夢想、實踐夢想的習慣與作為,終於在國中後對於自已不堪入目的學業成績有點覺得後悔,終於開始發奮圖強,從高職時期一直到研究所畢業後,都一直抱持著競競業業,不敢有所懈怠的心,但最為可惜的是:我還是沒找到屬於自已的夢。現在才正要開始築夢,再一次回想起小時候要開火車的夢想時,真的有一點悔不當初,有時候都會這樣告訴自已:要是那個夢不要被打斷,現在可能就真的在開火車了,但是現在也不無可能,只是過去幾年用心致力向學,取得醫學相關的公共衛生碩士學歷,專精於衛生政策的探討,重新打造一個屬於自已的未來之夢,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專才在社會上有所發揮,或許現在也正在尋覓,但最讓自已安慰的就是自已能夠以當初在就讀研究所時所培養出來的毅立來面對所有事情,無論是工作、感情、或者家庭,以致於現在的我工作也做得順心,與共事的人相處也頗受好評,仔細一想才明白,原來沒有一開始就可以設定好的夢,而是要逐步尋夢,然而一旦尋著了屬於自已的夢,又加上工作經驗與年齡的成熟度、穩定度足夠時,那麼就可以好好安心的在建築那個最後所規劃的夢想,讓夢想不再只是夢想,而是要成為一位能夠踏實,也有足夠能力去實現的夢想實踐家,但其實最重要的因素則是取決於每個人的「態度」,更明確的說,夢想是否不再只是夢想就是決定在於每個人的態度。
現在,我對很多事情也都有夢想,也都期望他們可以一一的被實現,人生路途終有盡頭,但夢想並不因為時間的縮短而減少,甚至更要讓夢想隨時隨地的激勵自已勤奮向上,活到老學到老,讓自已因為有夢想而偉大。工作開始慢慢有了頭緒,也在正式出社會後,開始發掘自已真正想實現的夢,並找尋建築夢想的實地;感情也一步步的走得更加成熟,亦在彼此更加坦誠面對彼此後,讓有「愛」有「情」的夢不再是虛幻,甚至能夠一起去面對前所未有的打擊;家庭更因為有共同的夢,願為彼此在同一個屋簷下建立共享的彌勒園地(包容心、同理心、歡喜心)、倫理家風(外圓內方、有節有禮、長幼遵序),無論有任何的風風雨雨,也無法影響這個家庭所努力培養起來的信任感與親密度。因為有夢,所以一切變得更有希望;因為有夢,所以看到的世界就變得更美,學習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一切,更學習接納一切,用心探索自我內心所嚮往的夢想之地,並實際用心的建築好它、經營好它。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折與磨



過去常常會對某件事的發生感覺到不順遂與挫折,通常大多數人都會以「折磨」兩個字來形容,例如描述工作的壓力時,我們會說:「這工作真是折磨人。」述說一種環境氣氛時,我們會說:「何必選擇待在那裡折磨自已呢?」但事實上,折與磨卻是兩個意義非凡的字,甚至是兩個將每個人推向成功的字。
仔細思考,何謂折?就字面上來看就是被迫中斷、無法持續或者需行繞道無法前行的意思,單方向的思考的話,就會很容易讓人覺得這個字本身所存在的負面意義,但把它放在現在社會正逢所謂經濟不景氣之時,「折」就是一種反省力和思維力,過去每個人都認真努力的為事業、工作,流著血、淚、汗埋頭苦幹,因為工作繁忙而沒有時間靜下心來觀看自已,以及發現自已的不足之處,然而當環境遇上困頓,被迫要中斷、無法持續時,正好是自已可以安心培養、增強能力之時,甚至有更多的時間思索原來根本沒想過的許多人生問題,運用得當的話,「折」就是人生的正成長、增上緣,此時正是要拿起手裡所有資糧來重新認真耕耘之時,但更要以回顧反省的力道來帶領自已不要重蹈以往錯誤的覆轍,讓自已真正的靜下心來找尋一條適合自已走的道路,如此才能發現原來暫時的停止、繞行雖看似無法前進,但事實上,就個人的實力而言卻是步步在向前,如同俗諺所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那又何謂磨呢?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要成好玉必要要經過一番的琢磨,將它從原本看似不起眼的石頭,細心雕琢成人見人愛的好玉,而人正也是必需遇過低潮,並走出挫折才能練就出一身的實力,在不順心的時候學會低心下氣,做好再出發的準備,因為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大學第三章釋止於至善有言: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在環境的考驗與琢磨下,最重要的就是自修、自立、自強的功夫,而俗話也說:沒有不經過雕琢的佛像,意思就是說一顆木頭若不經雕琢,它永遠只是個木頭,沒有任何作用,更沒有價值,若想讓自已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那麼就必需讓自已去面對更多的試練與折磨,雕琢內心以趨近於美侖美奐,引人入勝的莊嚴佛祖。因此「磨」一字代表著自我實力的再造,更是創造人生高峰所必經的過程,它不是讓人感到為難或者困頓的字眼,而是正向的操練,有人怕遇到「磨」練,但有志氣的人卻希望它隨時到來。
折磨二字合起來看,是讓無數人都覺得反感的,但從文字哲學的角度分開來探討的話,折與磨正好是在成就個人之前,所最需要的生命元素,遇到環境的折磨不是壞事,重要的是端看自已如何去面對,如何從中學習到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人生經驗,常聽一位同儕分享:「上天不會給予人類他不會寫的人生考題,只怕是大部皆的人不願意試著去寫看看,而是先選擇逃避,一旦有毅力、耐心的人選擇願意用心面對考題、嚐試去解決時,一定會發現原來答案不是本來就會,就是在解題時就已找到最合適的答案,而最終受惠最多的必定是那位選擇面對、嚐試著解決的人。」我對這段話印象深刻,那也正是激勵我無時無刻抱持著正向思考去面對問題的主因,因而讓我感受到「折磨」二字其實並沒有任何負向的意義,甚至還為人類帶來無比正向的力量,就等著願意選擇的人去親身體驗了。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愛」讓人變敏感



無論是和什麼人,只要是熟悉、在意的人,都可能會影響我們每日的心情,甚至是非常的深刻,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彼此的「愛」。因為有愛所有變得熟悉,也因為有愛會更加的在意彼此,更因如此而讓自已與親近的人相處會顯得更加的敏感,包括對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很可能動搖其內心的世界,這個世界有時是大晴天,有時是陰雨天,也有時候反覆無常的出現晴時多雲偶陣雨,這些都不是平白無故的來,但憾動這個世界的重要根源就在於「愛」。
曾經有過的經驗,關於家庭,在行為上我們多數人都傾向於獲得家人的認同感,一旦無法如願獲得時,就會有著嚴重的失落感,甚至淚如雨下,內心世界的雨天也因此而來到,但其主要的原因還是源於我們在意家人的感受、我們對家人那份深刻的「愛」;關於親人,在言行上我們多數人都會給予家人比較高的期待,一旦其言行不如預期的好時,就會用更加嚴厲的方式刺激、嘲諷,甚至排斥,以至於對於至親的親情產生了晴天霹靂的震撼,它代表著我們內心雷雨季的到來;關於愛情,在彼此情感的聯繫上,大部分人都會對彼此寄予很大的期望,無論何時、何地都願意傾聽、互相扶持,甚至山盟海誓,假如一時得不到同等的回報或者回應時,總是會在自已的內心裡,對彼此的感情產生無比的擔憂,當下的心境就如同颱風前,雨還下不來又天氣有點悶的陰天。
無論是關於家庭、關於親人或關於愛情,這些和我們生活緊密結合的一切,都足以讓人哭、讓人笑,也可能讓人哭笑不得,換言話說,愈是靠近自已的週遭事物,就愈是能夠影響自已的情緒,最靠近的就代表著最有熟悉感,而熟悉感更會引起自已對那一切的在意,之所以在意就在於「愛」。因此,有人問我什麼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的敏感,我的回答會是:因為「愛」。
愛也是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帶,如同男女的愛情就是因為深深的愛,對於彼此一切的關注就會更勝於其他人,也因為多了一層的關愛而更加深了兩人之間的敏感度,一旦不小心產生了一絲絲的距離感,就會由愛轉為胡思亂想的猜疑,比起和一般朋友的情誼來說,就是多了那一份的敏感,而敏感的來源就是彼此間的「愛」,所以人是因為有愛而變得更加敏感,也因為對彼此更加敏感,才讓自已發現原來…我擁有「愛」。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快樂心」生活



記得以前常常聽到人家在提倡所謂的「新生活」運動,諸如節能減碳、健康定食、週期運動,以及慢步生活等,無論所著重的是何種理論、何種新的生活方式,無不就是為了要重新建塑一個新的生命導向、寬廣的「快樂心」生活。
在學校裡面工作,除了繁雜處理不完的行政業務以外,就是和學生相處,每個星期讓我心情最為振奮的,就是陪腦麻生一起上課的時段,她是一位走路就是自已跌倒的孩子,但每當她跌倒都還是笑臉迎人,並且告訴我不用扶她,她要自已站起來,而東西也不用幫她拿,她想自已拿,聽到她這樣說的時候,都會讓人由內心感到敬佩與感動,她現在只有國小三年級,但對任何事都盡量自已來,有時候跟她聊到內心深處時,也還是掩飾不了她對生活的感嘆與無奈,不過都還是笑笑的告訴我:「我還是這樣,那沒什麼!」常提到她在家都會被弟弟欺侮,所以他很喜歡來學校上課,也很喜歡和老師們聊天,她的肉體雖有天生的殘缺,但卻讓我看得到她生命所散發出來的光彩,因為她懂得轉念,懂得什麼叫做「快樂心」生活。
自從開始陪這位腦麻生一起上課後,我就很喜歡在小學生身上發現他們的天真,雖然現在的孩子說話都有點大人樣,有時還會比大人衝,但也都非常的直率,沒有一絲絲大人們所會表現出來的驕縱和乖誕,而且很容易滿足,每當我帶給小禮物給他們時,他們總是會回饋給我十足的笑臉,甚至是響徹雲霄的大笑聲,因為得到「滿足」而快樂,也同時讓身邊的人也獲得同等的快樂,就是因為如此,也常常讓我笑個不停,用快樂心去感受身邊的一切,那麼就能真正享受「快樂心」生活。
每個人都會因為獲得「滿足」而感到快樂,有的人是建立在物質上的,但有的人則是比較崇尚心靈生活上的滿足,各有所求,但無論所求為何,其快樂的元素都是來自於「滿足」二個字。話說回來,要滿足人類如滄海般的慾望是何等容易呢?當然就不是無止境的要去滿足我們內心裡所有的慾望,而是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去懂得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的。想要是在物質面向去求取滿足的要素,所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就會變成肆無忌憚的去追求永遠滿足不了的「滿足」,由於更多的貪是帶給自已更多的痛苦;需要則是自已懂得自已內心世界獲得喜悦的真正來源,有斟酌及知足的前提之下,讓需要的一切事與物都適可而止,有的時候是「只要我喜歡,還是不可以」時,會懂得節制自已,以知足來化解內心的貪鸞,不用特地去追求就很容易獲得「滿足」,也因此而更容易讓自已獲得快樂。
原來快樂心源頭就是「知足」兩個用,那位腦麻生也為現在的她感到知足,對一切不平等的對待沒有絲毫的怨尤,所以她總是可以笑臉迎人,也總是可以笑口常開,那份快樂來自已對生命的珍惜與不貪求,真正的「快樂心」生活就是學習「知足常樂」的新生活。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距離


時常自已引以為傲的就是那份「親切感」,但有時候又會過分的期待他人也能夠回饋同等的熱情,直到最近我才發現這似乎是一種錯誤的態度,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體性和獨特性,天下不會有和我們想像中完全相同的人,就算是至親至好的朋友、親人也都會有改變的時候,無論是變得更親近,或者變得更疏遠,但就是會變,而我們所形容的所謂「距離感」就因此產生。
人際間「距離」是依個人對人、事、物的直覺所生成,而不是空間上的長度,有時候從「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到「等我有空再說」那就明顯且輕易的就讓人體會到所謂的「距離」,或者過去熟識的朋友不因任何狀況都會很樂意接收彼此的訊息到你怎麼又來了、很煩吶!甚至更直接的告訴其中一方:「啊不是一樣!有什麼好問的…。」把這些情況的基本元素轉換成比較概念化的方式來形容的話,就叫做「熱情」與「冷淡」,其實它所表現的就是一種想法和態度的轉折,直接反映於行為上的表現,也是非常貼近於生活,所以很容易理解。
「熱情」就人際關係而言,所代表的就是一種接近零距離的關係,親近有人情味的表現,人與人之間更有默契,更能相互包容以及體諒,而「冷淡」則反之。特別是男女之間的關係,當雙方都情投意合之時,無論對方表現的如何,都是對的、可以接受的,正所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但若當兩人彼此之間已經產生了誤會和溝通上的鴻溝時,那麼無論對方表現的再好,再體貼、溫柔,看起來也都是惹人厭的,怎麼看、怎麼聽都不順眼,也不順耳。這就是「距離」的具體表現,尤其還持續熱情者遇上逐漸冷淡者時,那種距離感更甚於一切,而失落感也更加重、更加的深,當然許多人會在人際上失意也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引起的,因為「距離」變大會讓人直接的感到挫敗。
每個人都可能會遇上這樣的挫敗感,我自已也是如此,更時常安慰自已這一切只是暫時的考驗,當他人熱情減少時,我更要不改那一本的初衷,無論是對任何人都是要釋出那份熱情,讓這個社會因為有我而更有人情味,也不能讓自已變成「冷淡」無情又傷害別人的劊子手,最常提醒自已的就是在那種維持良好人際距離的態度,而這個態度更需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已的EQ(情緒智商),正確的自我管理才能為自已打理出一條寬廣的人生道路,也才能在人際間保持最完善、圓融的「安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