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快樂心」生活



記得以前常常聽到人家在提倡所謂的「新生活」運動,諸如節能減碳、健康定食、週期運動,以及慢步生活等,無論所著重的是何種理論、何種新的生活方式,無不就是為了要重新建塑一個新的生命導向、寬廣的「快樂心」生活。
在學校裡面工作,除了繁雜處理不完的行政業務以外,就是和學生相處,每個星期讓我心情最為振奮的,就是陪腦麻生一起上課的時段,她是一位走路就是自已跌倒的孩子,但每當她跌倒都還是笑臉迎人,並且告訴我不用扶她,她要自已站起來,而東西也不用幫她拿,她想自已拿,聽到她這樣說的時候,都會讓人由內心感到敬佩與感動,她現在只有國小三年級,但對任何事都盡量自已來,有時候跟她聊到內心深處時,也還是掩飾不了她對生活的感嘆與無奈,不過都還是笑笑的告訴我:「我還是這樣,那沒什麼!」常提到她在家都會被弟弟欺侮,所以他很喜歡來學校上課,也很喜歡和老師們聊天,她的肉體雖有天生的殘缺,但卻讓我看得到她生命所散發出來的光彩,因為她懂得轉念,懂得什麼叫做「快樂心」生活。
自從開始陪這位腦麻生一起上課後,我就很喜歡在小學生身上發現他們的天真,雖然現在的孩子說話都有點大人樣,有時還會比大人衝,但也都非常的直率,沒有一絲絲大人們所會表現出來的驕縱和乖誕,而且很容易滿足,每當我帶給小禮物給他們時,他們總是會回饋給我十足的笑臉,甚至是響徹雲霄的大笑聲,因為得到「滿足」而快樂,也同時讓身邊的人也獲得同等的快樂,就是因為如此,也常常讓我笑個不停,用快樂心去感受身邊的一切,那麼就能真正享受「快樂心」生活。
每個人都會因為獲得「滿足」而感到快樂,有的人是建立在物質上的,但有的人則是比較崇尚心靈生活上的滿足,各有所求,但無論所求為何,其快樂的元素都是來自於「滿足」二個字。話說回來,要滿足人類如滄海般的慾望是何等容易呢?當然就不是無止境的要去滿足我們內心裡所有的慾望,而是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去懂得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的。想要是在物質面向去求取滿足的要素,所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就會變成肆無忌憚的去追求永遠滿足不了的「滿足」,由於更多的貪是帶給自已更多的痛苦;需要則是自已懂得自已內心世界獲得喜悦的真正來源,有斟酌及知足的前提之下,讓需要的一切事與物都適可而止,有的時候是「只要我喜歡,還是不可以」時,會懂得節制自已,以知足來化解內心的貪鸞,不用特地去追求就很容易獲得「滿足」,也因此而更容易讓自已獲得快樂。
原來快樂心源頭就是「知足」兩個用,那位腦麻生也為現在的她感到知足,對一切不平等的對待沒有絲毫的怨尤,所以她總是可以笑臉迎人,也總是可以笑口常開,那份快樂來自已對生命的珍惜與不貪求,真正的「快樂心」生活就是學習「知足常樂」的新生活。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距離


時常自已引以為傲的就是那份「親切感」,但有時候又會過分的期待他人也能夠回饋同等的熱情,直到最近我才發現這似乎是一種錯誤的態度,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體性和獨特性,天下不會有和我們想像中完全相同的人,就算是至親至好的朋友、親人也都會有改變的時候,無論是變得更親近,或者變得更疏遠,但就是會變,而我們所形容的所謂「距離感」就因此產生。
人際間「距離」是依個人對人、事、物的直覺所生成,而不是空間上的長度,有時候從「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到「等我有空再說」那就明顯且輕易的就讓人體會到所謂的「距離」,或者過去熟識的朋友不因任何狀況都會很樂意接收彼此的訊息到你怎麼又來了、很煩吶!甚至更直接的告訴其中一方:「啊不是一樣!有什麼好問的…。」把這些情況的基本元素轉換成比較概念化的方式來形容的話,就叫做「熱情」與「冷淡」,其實它所表現的就是一種想法和態度的轉折,直接反映於行為上的表現,也是非常貼近於生活,所以很容易理解。
「熱情」就人際關係而言,所代表的就是一種接近零距離的關係,親近有人情味的表現,人與人之間更有默契,更能相互包容以及體諒,而「冷淡」則反之。特別是男女之間的關係,當雙方都情投意合之時,無論對方表現的如何,都是對的、可以接受的,正所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但若當兩人彼此之間已經產生了誤會和溝通上的鴻溝時,那麼無論對方表現的再好,再體貼、溫柔,看起來也都是惹人厭的,怎麼看、怎麼聽都不順眼,也不順耳。這就是「距離」的具體表現,尤其還持續熱情者遇上逐漸冷淡者時,那種距離感更甚於一切,而失落感也更加重、更加的深,當然許多人會在人際上失意也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引起的,因為「距離」變大會讓人直接的感到挫敗。
每個人都可能會遇上這樣的挫敗感,我自已也是如此,更時常安慰自已這一切只是暫時的考驗,當他人熱情減少時,我更要不改那一本的初衷,無論是對任何人都是要釋出那份熱情,讓這個社會因為有我而更有人情味,也不能讓自已變成「冷淡」無情又傷害別人的劊子手,最常提醒自已的就是在那種維持良好人際距離的態度,而這個態度更需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已的EQ(情緒智商),正確的自我管理才能為自已打理出一條寬廣的人生道路,也才能在人際間保持最完善、圓融的「安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