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心情的港口


「心情」總愛漂泊,有時遇到驚濤駭浪,有時卻也風平浪靜,有時遇到足以顛覆自已的巨大阻礙,有時卻又可以享受那延途的萬種風情,「心情」它就是愛漂泊。
愛漂泊的心並不是真的想如此的過活,主要還是因為找不到適合停泊的港口,有人說「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但對沒有家或者是家庭不健全的人來說,那還真是一種極大的諷刺;有人說「父母」才是讓人可以安穩停靠的港口,但對於沒有父母或者不想深入了解自已子女的父母而言,那可能會造成二度的傷害;也有人說「兄弟姐妹」可以作為暫歇的港灣,但對於沒有兄弟姐妹或者其間感情不睦者,只會變成一種空想;更有人說「夫妻」就是那個可以回家的渡口,但對於愛情得不到結果或者兩人無法知心的人,這會是一種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刺激。那麼「心情」真正想停靠的港口是哪裡呢?那是一個不是任何外相因素所建立的地方,它叫做「愛」。
因為有「愛」,所以願意聆聽「心情」帶來的訊息;因為有「愛」,所以不分你我都願意伸出手來安慰彼此;因為有「愛」,所以「心情」得以感受到漂泊時所難得遇見的一份溫馨;因為有「愛」,所以港口不分大小、形式,都會是讓人願意停留的地方。無論是「家」、「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夫妻」,一旦失去了愛就無法展露出真誠的接納與關懷,也讓「心情」在選擇是否停留時,有所恐懼與怯步。
自已的「心情」也想停留下來找找愛的蹤跡,尋找那可以讓我停泊的港口,感覺似乎不近,但也不覺得遙遠。我們每個人都時常要扮演著他人「心情的港口」,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已,要有「同理之愛」;或許我們也都需要他人來當我們的港口,讓漂泊的「心情」得以暫時的停靠。無論是自已需要或者他人需要,總要記得奉獻自已的一份關懷與愛,在「施」與「受」之間去創造一份屬於人間的溫暖,使人人有人關懷,而人人關懷人人,並且人人都有港口,人人都是港口。

那座橋…千萬人走過



時常會利用時間讓自已在閒暇之餘,騎著腳踏車逛大街,也順道運動運動,幾乎每週必經之路~嘉義市八掌溪上的軍暉橋,都讓我看到穿越兩岸之間的人潮,它是早期嘉義縣城(亦即早期的「諸羅城」)通往南部府城的主要橋樑,如今它的風華仍然不減於當年,因為八掌溪河濱公園的擴建,使得遷住於河川兩岸的人口增加,而橋上來往的過客更是不可同昔日而語,現在的它是一條擁有四線道的水泥橋,目前也正在改建、拓寬中。
曾經參與宣信國小校長和一些地方耆老探訪在地文化,以及社區文化再造的尋根之旅,我也曾經就站在遠端瞭望著這座牽動兩河岸經濟、人文的重要橋樑,透過地方耆老的說明,才知道原來過去它被稱之為「白露鷥橋」。八掌溪切開了嘉義古城通往南部重要城鎮的交通網絡,所以必需搭建橋樑才得以通行,也因八掌溪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包括了多達數十種的保育鳥類會在特定的季節飛來,把溪床當成是牠們的家,當然其中最大群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就是白露鷥,到現在還是可以看到一整群的白露鷥飛躍在八掌溪上,也喜愛玩穿梭橋樑的高空遊戲,就因如此,過去的軍暉橋就被稱之為「白露鷥橋」。
這座聞名於嘉南地區的白露鷥橋在台灣歷史有名的「八七水災」中被大水沖垮,當時也在國軍全力的恢復與搭救之下,讓這座被洪水摧毀的交通樞紐得以再次重生,因此重新被命名為「軍暉橋」。它的重生也讓來往於兩河岸的人民不至於斷了聯繫之路,更在那一代又一代之間,負起來時間傳承的重要使命,無論是早期的白露鷥橋,還是現今的軍暉橋,我們都見證過它的重要性,甚至自已就走在它所承載的歷史洪流之中,經過它…我也成為它曾經的歷史之一,那座橋走過長遠的年代,雖然曾經被沖斷也再被建起,但它還在站在原地,不知這個交通樞紐到底存在了多久,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它讓千萬人走過,而我只是其中一份子。
人活在人世上是何等的無常,也不知是多麼的苗小,走在那橋上才深刻的感受到自已世界的歷史版圖裡,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想想…或許同樣走在橋上的人和我也擁有一樣的心情,無論是快樂或者沮喪,但這個天地之間最開心或者最難過的不必然只有我,何不讓自已多敞開心胸看世界,把所知的世界拉大、拉寬就可以更開闊。走過歷史的滄桑,白露鷥橋(亦軍暉橋)它無怨無尤的承載與分擔著所有經過它的人們,他們內心裡的所有喜怒與哀樂,而我只是它要分擔的千萬分之一,它甚至也默默的在為我們承受著,就算擔子再重、日子再苦它都願意和嘉義諸羅的鄉親們一起走過,那我們又何以因為一點點的失意而哀聲歎氣呢?失敗了重來、跌倒了站起來,我相信那原來的路一定還在。
或許多看看天地…多體驗這個世界,就可以把心眼放寬、放大,我們所在意的將不再是那麼多,更能讓自已活得更愜意與自在。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也懂得如何去承受;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也是要讓每個懂它的人更有收獲;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處在歷史的洪流,告訴我們不必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而退縮;那座橋,它讓千萬人走過,到現在還持續著…不斷的…有許多的話,想對那來往的過客們訴說,我想它會說:「做好自已,管它洪水還要不要沖走,我就是我,沒有變的理由,別過度擔心苦難的臨頭,它就是你一生的經過,相信一切不會太久,多忍著走,一切一定會海闊天空。」現在白露鷥還是自在的在橋樑左右飛翔著,那座橋依舊習慣於默默的付出,持續的讓千萬人走過…。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愛上忙裡偷閒


之前買了一台腳踏車,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運動健身,另外一個是嚮應所謂的節能減碳,作為上班的交通工具,不過最近我很少騎著它上下班,反而愛上了走路。走路到上班的學校只需要經過兩個大路口、等待兩個紅綠燈、走過兩扇小小的西南門,再向著擁有兩棟雄偉建築物的宣信國小邁進,就可以抵達我們的辦公室了。
我的工作性質非常的多元,有電腦資訊、有校園彩繪、有偏差行為輔導、有腦麻生接送、有教務處庶務等等…,說忙也很忙,說不忙也並不是那麼忙,但無論如何我就是喜歡忙裡偷閒。習慣性的在正式上工之前,先讓自已喝個茶提提神,通常那也會是最有空和各處室主任話家常的時段;在進行屬於比較文書處理方面的事務時,總還會帶著愛讀的書,利用兩分鐘、三分鐘,甚至只有幾秒鐘的機會,稍微看一下,充實每一個空檔的時間,甚至也會利用比較空閒之時,上個網、收收信、看看當日重要的新聞;在做著類似校園彩繪之類的工作時,總是不把它當工作,就好像自已是在從事一份藝術的工作一樣,我樂在其中,享受著自已創作的快感。愛上忙裡偷閒也需要明白如何忙裡偷閒,或許有的人無師自通,也或許有的人需要他人的指點才能了解所謂「忙裡偷閒」的樂趣。
一天裡,讓我覺得最享受的時候就是上班、下班走路回家的時段,那是工作忙碌之餘最能盡情享受自我的美好時光。清晨走在路上,我看看和我一樣要上班的人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匆忙,有的騎著車呼嘯而過,有的開著車恨不得可以從其他人的車上壓過,只有我慢慢的走在人行道上,享受步行上班的樂趣,雖然車多無法讓我體會到那種清晨的「清新空氣」,但那種比別人還愜意的心情,卻也讓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清新、爽快,也許在忙碌的生活裡,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那種片刻的自我沉靜,不在乎外面環境如何的忙亂,但自我卻能找到一種平靜和安穩,就算走在路上,也好像步行在雲端。中午步行回家享受老媽煮的午餐,此時只感覺到「幸福」,至於早上工作如何無奈、勞累也都被那種回家吃午餐的幸福感所取代,一切不開心也都讓它隨著那接近幸福的步伐,一步一步將那一點一滴放在原地,直到回到家後消失殆盡,當下午再走路去工作時,心情只剩下理想與所體會的種種樂趣,其他沒有讓我帶著走。下班時刻,我眼睛睜得很亮,看看時間許可而工作也完成時,就蹺道走向在操場運動的人們而去,目的就是為了看看這麼多人都在下班、下課後做些什麼,從每個不同的人身上看到各種各樣的保健方式,可見一般…現代人是多麼的注重健康與養生,而我下班以走路、散步方式回家,也頓時讓我感覺到我和那些健康的人是同一國的,好像就是在為自已找一份「同為健康努力那一群人」的認同感,在那尋找的過程,十分有趣。
無論是上下班或者是工作正值現在進行式,我時常會提醒自已以最輕鬆的方式去面對,也無論自已看到何等不合理的人、事、物,也都告訴自已:不必要為那些人、事、物所發生的種種錯誤來生氣懲罰自已,事歸事、人歸人,我歸我,我想讓自已過得更快樂自在,所以不必要將別人的不高興、不快樂加諸在自已的身上。我忙裡偷閒為的就是多探尋那種專屬於自已生活模式下的特殊樂趣,那是只有我自已才懂得如何去享有、享受的,別人搶不走也走不帶,更是影響不了。我愛上忙裡偷閒,就是愛上那種與別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卻有專屬於自已的快樂元素,別人一樣在做、一樣在過,卻無法和自已一樣轉化心境去享有這一切,與其悲憤、消沉,我們不如隨遇而安、建立生活的專屬樂趣,天天找到用喜樂心,並轉正向心,當然也就會天天年輕!!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水的啟示



繼「上善若水」之後,再與讀者分享近來我看到的一則故事,它叫「水的啟示」: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遇著了落魄與不得志的人生困境,有位朋友向他推薦了一位得道高僧,並指引他去請教此位高僧關於「人生處遇」的問題。當他找到高僧並將自已所遇的問題告訴高僧時,高僧沉思許久,隨後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道:「這水是什麼形狀?」那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高僧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高僧亦無語,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突然有所體悟,答曰:「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高僧又搖了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子裡,清水隨即一下子就溶入沙土,不見了。這人也頓時陷入了一陣沉默與思索。
高僧低身抓起一把沙土,嘆口氣道:「看…那水就這麼的消逝了,這也是一生!」這個人對高僧的話沉思了很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透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一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樣的容器就是像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一切無法改變!」這人說完眼睛緊盯著高僧的眼睛,他現在急於得到高僧的肯定。「是這樣。」高僧拈鬚,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
說完,高僧即出門,這人跟隨在後。到了一個屋檐下,高僧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高僧手指所觸的地方,他感覺到有一個凹處,此時他更覺得迷惑,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玄機。此時高僧突然說道:「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檐上落下,你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人於是大徹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高僧說:「對!這個小窩慢慢的也會變成一個被水滴穿透的洞!」
事實上,我們為人處世所要學習的態度就要像水一樣,有張力又能屈能伸,不止是要盡力的讓自已去適應各種在人生中可能出現的不同環境,更要努力去改變那個環境,讓那個環境成為一個可以實現自我的地方,人都有創造和改變環境的能力,只要有比平常人更強烈的自信心,都有機會達到這樣的目標。甚至走在自已的人生道路中,我們也應該要多一點點韌性,在必要時、遇到困境時也能彎一彎,俗說說得好:「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我們讓自已的心念先轉。」而太過於堅硬的東西容易折斷、也容易被穿透,像我們人的牙齒,隨著年紀增加,雖然硬但也變得更加脆弱,看似強硬,但也不如一直都讓自已表現得柔軟的舌頭來得長壽,能夠在社會中長期立足的人,就是在其個性上磨練到不只帶著原本的堅強,而且還要多學習所謂的「柔韌」與「彈性」,這樣的人才處事才能更加圓融,也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打擊與挫折。「水」因纖柔所以表現得更有韌性與耐性,也就是如此才可能突破那不可能被穿透的硬石,我們就是要學習水的精神,放得夠「軟」、夠「低」,才能達到「上善」的境地,也只有好好的學習它所帶給我們的深奧哲思,才能更深入的讓我們體驗為何「利萬物」,但卻又以「不爭」的態度處事仍得以成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