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做自已,好自在


「活出自已」是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一句話,在這個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裡,人類都懂得如何適當的表現自已,展現較有主觀、主見的一面,為的就是不讓自已生活在他人的影子下,不讓自已的情緒因為他人的種種刺激有被迫失常,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自已、活出自已,並且找到那一份實實在在的「平常心」而已。
但話又說回來,「平常心」三個字不代表就是對所有事物的麻木不仁,也不是太過於自我中心,一切都不聽他人的勸戒,而且讓自已的心態保持一種平衡,可以自行審慎的考量每件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還有它的延伸性,是否有必要讓它影響太多自已情緒,還是其實有些事是可以就當是耳邊風一樣,過了就消失,不讓自已產生太多負面的執著和心理反應,因為有許多事情是在那個當下覺得需要獲得某些程度的平反不可,不然心有不甘,但事後想一想,卻又覺得之前太蠢,何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愁不如少一愁」呢?
回顧過去我們熟悉的歷史,都有許多忠臣、義士在還活著的時候被污名、被栽贓,但後來的歷史(無論是官方的歷史,還是民間流傳的民間史)總是會將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表露無遺,事實上當時的這些人就是因為相信自已,他們懂得「做自已」,不為外境所擾,所以在世的時候,就算是面臨了生死交關,都可以一樣「好自在」,例如中國歷史有名的岳飛將軍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因此我們可以想一想,假如我懂得自已所做的事就是符合良心的、正確的,又何必在乎他人的閒言閒語呢?也許那些原本在意的閒言閒語,充其量也只是些沒有建設性、沒有任何營養的言論,不足以影響自已太多,因為那些沒意義的言論影響到自已原本平靜的生活,真的是沒有那種價值,我還是做好我自已,才能獲得自主的自在心。
有一則小小的故事再與讀者們分享:以前有一個人每天都固定會向某個路邊的報攤買晨報,儘管賣報紙的臉一向對這位先生都很臭,但他還是每次買完報之後,都會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是的。」「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啊?」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那是一則值得我們深入省思的問題,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但「讓別人來影響自已的行為」這件事似乎是每天都在發生,而這樣的情況久而久之就是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認知和行為模式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環境因素之一,然後我們就習慣性的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他人的言論之下,以及他人的標準之下,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已。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主的判斷力,千萬不要讓別人的種種無理取鬧,切斷了存在於每個理智個體心靈當中的智慧,你我都是個理智的個體,也許某些時候就是應該拿出智慧之眼來觀看人世,如此除了可以讓自已更能「活出自已」以外,更可以獲得每經一事而長一智的精神食糧,甚至可以找到讓自已「好自在」的能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