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點半左右從天母坐著601公車到石牌站,就等著搭MRT到圓山站讓冠洲來載我,之前就和他約好要去新竹的內灣老街走走,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買精緻的玻璃筆。從圓山捷運站上了冠洲的車之後就一路沒有停駛的,開了二個小時多的車程到達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內灣,因為路途有點小塞車,這是北台灣星期假日時常上演的戲碼,所以其實我早就有心理準備要在車子裡面耗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尤其是每次我路過必塞的桃園地區。
內灣是一個感覺還蠻熟悉的名字,但卻也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台灣有很多的觀光地區都是如此的,在政府的觀光推廣之下,很多地方都是可以讓人耳熟能詳的,但大家卻是常常礙於工作和距離的關係而無法真正去到一個曾經聽過的地方,這不只是指台灣的某些地方,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地圖也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不過要真正踏上我們所有認識的土地實在是有所困難的,人都會受限於環境,我們看似自由但卻又充滿著不自由的生活型態,同時是一種習以為常但卻也是一種莫可奈何的矛盾。這一趟計劃過的旅程就在我種種因素都符合的情況之下出發了,到了內灣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條非常簡單的鐵道,是一條原本老舊的鐵道再經過文化意義再附予的過程而有了新的生命,不過有一點是我覺得很可惜的…雖然老街整個感覺還蠻不錯的,一般我們可以想像在觀光區該有的商店都有了,就是只有看不到和內灣鐵道相關議題有關的店家,說真的…從內灣這個再造的老街可以看到台灣觀光產業比較悲哀的一面,每一個地方都經營的很熱鬧,但卻有充滿都同質性,到這邊這個老街有的到了下一個老街也會看得到,那屬於某一個老街文化的特殊意義反而消失了,台灣的觀光區失去了各自本有的色彩和特殊性,只能看到到處充斥著兩個字~商品,而商品也並不是將當地的特質轉變成商品來賣,反而大部份的東西都是四處可見的觀光同通產品,看來這些產品的通路還蠻不錯的,所以才能在各地看到一樣的物品,話說回來…那麼…台灣營造了這麼多的老街到底是為了什麼?意義在哪裡?在帶動各地的經濟市場?那「老街」在哪裡?或者有很多的地方應該是被稱之為「新街」的,因為它根本沒有什麼老街,都是被強迫製造出來的假象。這些反思主要的目的是想要告訴我自已:常常讓自已隨著大家的潮流起舞,也常常讓一些文化現象變成習以為常的同時,它背後的社會意涵又是什麼?很多事情的展現是應該更有意義的,不然去了一趟老街結果看到了和其他地方相同的景象,雖然吃了很多東西肚子很飽,但卻也想不出比這件事更具有意義的事了,例如:內灣老街擁有什麼特定的歷史意義?當地的人有什麼樣的特質是值得透過老街再營造的過程來獲得額外的肯定?老街的再造對當地、對觀光產生各會再產生出什麼樣更具有價值的意義出來?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平常時常去逛老街和文化再造地區的人去思考的,我們的台灣可以經營的更有意思,而不是同一樣的抄襲,無止境的抄襲。
下午到了東海,和冠洲一起搬完他的「家」之後,到了一家叫做「菜香耕園」的餐廳享用我們的晚餐,印象比較深的是…裡面的服務人員竟然說看過我,但我卻是第一次去那家店,而且還有一個說在電視上看過我,這才讓我更驚訝…!!!想不到我這麼的出名,看來我這輩子真的不能幹什麼壞事,不然到哪裡都會有人說看過我、認識我,嚇到我了…真的!但這家店的人真的很親切,一下子就可以和我聊了起來,而且還加送給我們一份甜點,這甜點真的是甜入心了,持續的聊天和慢慢吃著他們送的甜點,讓我感覺十分的溫暖,這或許是我應該要帶到非洲去將這份親切和關懷再分享在那邊的所有人吧!就期待自已未來可以成為一個散播溫馨的人,就讓愛一直傳下去…傳出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