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嘉基
和這裡的同仁做了一件"好事"
我們把長期以來嘉基推動的重要工作宣揚開來
也變成是計畫,更變成是一個沒有止境的愛的延續
它來自已戴德森醫師,也來自於每位為嘉基努力過的同工
介紹嘉基的布落格讓大家"鼻香幾列"
http://cychteach.blogspot.com/
對國際醫療有想法、有概念但還不知道該如何永續發展的人
這更是一個良好的參考範例
嘉基擺脫了過去點狀式的義診,讓海外醫療成為有愛有延續的可能
看看它的計畫和故事吧!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知已不易
「如何看待自已」通常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個非常糢糊的地帶,雖然明知自已的個性,但也沒有人能很有自信的講出可以真正完整形容自已的一個所以然,又為何會如此呢?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已看待自已會有盲點,假如真的能夠識透這樣一個我,那麼是值得恭禧的一件事,因為至少我們沒有太自傲、太過於高估了自已,或者過份的以自我為中心,能反觀自已所未見的自已,那就代表著這樣的自已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也代表著可以更進一步的多認識一個更清楚的自已。
過去有一隻四處漂泊的老鼠,牠就在一間佛寺裡的佛祖頭頂旁安了個家,事實上牠在這間佛寺裡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因為牠既可以在各樓層之間隨心所慾的穿梭,又可以享受到人們要供奉給佛祖的供品,可以說是過著住好又吃好的日子。這老鼠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像的特權,以及知道那些不為人所知的秘密,有任何東西也都隨牠任意的咀嚼,甚至人們都不敢正視那莊嚴的佛像,而牠卻可以自由休閒的在上面閒逛,最糟糕的是還時常在那佛祖的頭上留下排泄物。
每天當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時,這隻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牠總是愛這樣就抽動著鼻子,心中暗笑道:「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有一天,一隻幾近餓壞肚子的野貓闖了進來,牠一躍就把那自豪的老鼠抓住,老鼠卻對那野貓說:「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才對!我代表著佛耶!」雖已被俘虜了,卻還自以為高貴的高調抗議。野貓似乎是不信這一套,也顧不了餓扁了的肚子,隨即反駁老鼠說:「笑話…你真的以為是如此嗎?那你真的是太愚痴、太笨了!哈…真是個大笑話!自以為人們是在向你跪拜…事實上那只是剛好你住在佛祖的頭上,根本不是在拜你,你把自已想得太偉大了吧!我覺得還是拿你來祭祭我的五臟廟比較實際一點…。」當野貓諷完後,隨即將老鼠抓起來,像在掰開一個橘子一樣,把老鼠掰成好幾瓣,大口大口的吃下肚子去。
這個故事很有趣的是把人們常會犯到的大盲點巧妙的表現出來,有些人因為信仰,當自已對佛道、 上帝耶和華、安拉等,了解到某種深度的時候,就自以為是,以為自已已經懂得如何做佛、自已已經是最接近 上帝的人、或者是安拉要救贖的那個人,然後把自已就當成是在世聖人、佛祖,而高不可攀了,但事實上我們因為信仰而邁向所謂的偉大的人生課業時,是因為我們正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充滿個人色彩的偉大,也不是將人神格化的偉大,而是要懂得更加謹慎、謙卑的處世態度,才能將自已所認識的偉大真理,運用於自已的生命上,如此才能真正的讓自已的生命偉大起來。
我們時常都是盲目的在認識這個世界,無法透過認識外在來更加透識自我,所以「知已不易」,反而會讓外在一切的知識蒙蔽了自性當中本有的智慧。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已所處的位置,更加謙虛的接納我們所未知的真理世界,往內在心性去反思、回顧,以求見得一個更加清楚、更加明確的自我,如同六祖壇經言道:「吾心自有佛,吾佛是真佛,若無真佛心,何處尋真佛。」「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千萬別誤以為那外在的一切為真,只求內心過得踏實、實在而已。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做自已,好自在
「活出自已」是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一句話,在這個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裡,人類都懂得如何適當的表現自已,展現較有主觀、主見的一面,為的就是不讓自已生活在他人的影子下,不讓自已的情緒因為他人的種種刺激有被迫失常,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自已、活出自已,並且找到那一份實實在在的「平常心」而已。
但話又說回來,「平常心」三個字不代表就是對所有事物的麻木不仁,也不是太過於自我中心,一切都不聽他人的勸戒,而且讓自已的心態保持一種平衡,可以自行審慎的考量每件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還有它的延伸性,是否有必要讓它影響太多自已情緒,還是其實有些事是可以就當是耳邊風一樣,過了就消失,不讓自已產生太多負面的執著和心理反應,因為有許多事情是在那個當下覺得需要獲得某些程度的平反不可,不然心有不甘,但事後想一想,卻又覺得之前太蠢,何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愁不如少一愁」呢?
回顧過去我們熟悉的歷史,都有許多忠臣、義士在還活著的時候被污名、被栽贓,但後來的歷史(無論是官方的歷史,還是民間流傳的民間史)總是會將一些過去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表露無遺,事實上當時的這些人就是因為相信自已,他們懂得「做自已」,不為外境所擾,所以在世的時候,就算是面臨了生死交關,都可以一樣「好自在」,例如中國歷史有名的岳飛將軍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因此我們可以想一想,假如我懂得自已所做的事就是符合良心的、正確的,又何必在乎他人的閒言閒語呢?也許那些原本在意的閒言閒語,充其量也只是些沒有建設性、沒有任何營養的言論,不足以影響自已太多,因為那些沒意義的言論影響到自已原本平靜的生活,真的是沒有那種價值,我還是做好我自已,才能獲得自主的自在心。
有一則小小的故事再與讀者們分享:以前有一個人每天都固定會向某個路邊的報攤買晨報,儘管賣報紙的臉一向對這位先生都很臭,但他還是每次買完報之後,都會對小販客氣地說聲:「謝謝」。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情形,便問他:「他每天賣東西都是這種態度嗎?」「是的。」「那你為什麼還對他如此客氣啊?」那人回答:「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那是一則值得我們深入省思的問題,為什麼要讓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呢?但「讓別人來影響自已的行為」這件事似乎是每天都在發生,而這樣的情況久而久之就是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認知和行為模式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環境因素之一,然後我們就習慣性的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他人的言論之下,以及他人的標準之下,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已。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主的判斷力,千萬不要讓別人的種種無理取鬧,切斷了存在於每個理智個體心靈當中的智慧,你我都是個理智的個體,也許某些時候就是應該拿出智慧之眼來觀看人世,如此除了可以讓自已更能「活出自已」以外,更可以獲得每經一事而長一智的精神食糧,甚至可以找到讓自已「好自在」的能量。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大風無法搖撼一座山
隨著生命的洪流一步步的從幼年走向成年,再從成年走向老年,我們都不斷的在生命中學習屬於自已的應當修習的人生課程,每遇不同的人與事時,時常是需要適應、調整或忍耐,無論如何,每天只要我們眼睛一睜開,就必需面對所有自已所累積而來的種種因緣,是順是逆也許都是上天美意的安排,就但看心靈的自我如何調解那一切,也要看心靈的自我是否有能力跳脫那一切。
常常自已這樣子回想:似乎生活中讓自已最在意的,也會造成比較深刻印象的,對逆境的感受性總會大於順境,也就是自已會習慣性的去回想那些切身「不舒服」的生命感受。「為什麼會如此呢?又為什麼要讓自已變這樣呢?」我常這樣子反問自已。「當別人說了一些刺傷我的話,批評我、羞辱我,我都會有什麼反應呢?」「是會火冒三丈,氣呼呼地罵回去?或是忍氣吞聲地強壓下來呢?」幾乎都回想不起來,但印象裡,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已都是會為那種種的刺激愈想愈生氣,甚至生活的步調與個人原本的情緒都大受影響。
關於這方面,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聽到了一則非常發人省思的故事,這則故事叫做「大風無法搖憾一座山!」,內容如下:
有天,佛陀行經一個村莊,一些前去找他的人故意對他說話很不客氣,甚至口出穢言。佛陀站在那裡仔細地、靜靜地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不過我正在趕路,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一起過來好嗎?」 那些人簡直不敢相信他們耳朵所聽到的話,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這個人是怎麼回事?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的話,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然而,這十年以來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
記得當時聽完這則故事後,我整個人就好像把心中的大石頭放下一樣,生命的自我教育就是如此,它總是會藉由一些很特別的機緣來教育自已,讓心靈更加的透徹許多原本鬱悶之事。現在我會讓自已慢慢學習如何理解每一次浮動的情緒,試想: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粗暴無禮,那仍是「他的」問題。因為他要怎麼說、怎麼做,那是「他的」修養,我無法改變他,也無法對他怎麼樣,唯一對自已有幫助的解決之道,就是不隨他人負面、污穢的言語,跳進了原本就不屬於自已泥沼。時常要讓自已多想想佛陀所說的:「我己經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我己經不再是個奴隸,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在反應。」其實在每次情緒失控之後,總是會想起來:自已才是自已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讓專屬於自已的生命旅程可以好好的教育自已,透過每一段愉快、不愉快的生活經驗都成為有意義、有內涵的豐富旅程,或許放下心來體驗這一切,人生會更加的多彩多姿。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以水為師
繼先前「上善若水」、「水的啟示」的分享之後,這次再以「以水為師」為題和各位讀者分享近來個人閱讀到的一篇好故事,或許可以和前兩篇做呼應,也或許是一篇發人省思的小品。該則故事陳述如下:
一個年輕人,基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鬱悒心態,終日深覺自已過得十分不快樂,周圍的朋友見他如此,亦十分熱心的提供各種各樣快樂的秘方,或者推薦知名的心理醫生給他,無非就是希望可以轉變、改善年輕人的心情,但始終未能奏效。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折騰,這位年輕人認為自已的憂鬱症狀已然絕望,索性放棄尋訪名醫,反而一個人找到了一處悠靜的深山,打算將自已放逐於山川田野與道士之間,就此終老一生。有一天,正當這位年輕人皺著眉頭沿著一處山澗步行而上,雙眼的餘光驀然發現有一位中年道士坐在溪水中的一塊大岩石上。
「在這人跡罕至的深山裡,怎麼還會有人呢?」年輕人驚訝的打量著那位中年道士,仔細觀察之下,卻使得這位年輕人更覺驚奇。他發現坐在溪中岩石上的那位道士眉宇之間充滿著慈愛安祥的神色,眼光極為柔和望著那潺潺的流水,甚至全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令人感覺安穩、愉悅的非凡氣質。
年輕人沉下心想了一想,認為一直困惑自已的問題,也許可以從此人的身上獲得答案,當下便衝口而出的叫道:「您好,這位先生,您的眉宇之間似乎有著一種無比的穩健和充實感,為什麼您可以看起來如此的喜悅呢?」這位中年道士絲毫沒有被這個突如奇來的招呼嚇到,反應更是沉穩,他轉過頭來看了看這位年輕人,眼神之中充滿著智慧地回答道:「想要讓自已的心靈平靜、獲得無限快樂,就要先懂得「以水為師」…。」
年輕人不懂為什麼平淡無奇的水,可以發揮如此神奇的效能,接著又開口提出心中的疑問。道士開始告訴年輕人其中的奧秘哲思:「水…是萬物的根源,充滿無限的生命與可能。水…不是固定形態,能隨方就圓,可依任何容器改變它的外形,深諳圓融之道。水…又利於萬物而不居功,為善而不欲人知。水…還能潔淨萬物,卻不與之同流合污;藉由三態變化,永遠保持純真本性而不變。水…看似柔弱無比,但卻是大自然中最強大的力量之一。水,服從自然法則,哪裡卑下就往哪裡去,擁有謙沖的美德。」
所以上善若水,人若能學習水的本質,便能深造自身的德性,就如同有一股活泉流過自已的心靈一般,能夠透過了解它、學習它來洗滌自心一切的傷痛、怨懟、消極。或許有些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暫時的卸下那沒有意義的面具,好比除去衣物入浴一樣,放下所有外相、外表上剛強的造作,愉悅的接受那個原始的本我~靈性清明的本我,以至於讓「水」成為自已的老師。
人為什麼時常會不快樂呢?常常就是因為無法提起更多的自信心,讓自已的生命創造更多的可能;常常就是因為無法放下那個頑固、執著的自我,心靈僵固靈活不了,雖看似活人,實際上卻有個像石頭的腦袋;也常常就是事事想表現自我來滿足自已無窮盡的慾望,慾望無邊的話,當然煩腦就無窮無盡了;更無法讓自已從污濁的塵世間脫離,總是活在他人的觀感之下,生命所表現的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想要符合他人眼中那個完美自我、鏡中自我,如此不只是累了自已,當然也得不到快樂;人總是想要表現的比他人剛強,孰不知柔中帶強才是真正的強者,剛強總是容易讓自已受傷;甚至我們所最需要學習的就是水的謙德,它總是往下流、尋下處、居下地,雖然對天地有著無比的貢獻,但不自傲、不自高,一直往下追尋適合生存的地方。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個人所能擁有的才華就算再洋溢,但也要明白自已的不足,不應太過於自豪,學習謙卑、低心下氣才是為人應有的美德。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與科學知識的新時代對話
科學知識它不是單方向的給予,而必需是與人雙方向的溝通,因為科學知識不是萬古不變的真理,它會因為不同的論證而被改變。進入後啟蒙時代,我們不再只是不斷的接受知識的傳授,更要學會如何與已知的世界對話,甚至提出質疑和批判。
過去傳統社會,人們篤信宗教給予人們的規範是上帝為人類安排的天堂之路,到近代理性化、知識啟蒙後,人類也逐漸學會了如何用客觀、科學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甚至破除迷信,直到如今,「後啟蒙」或者被稱之「後現代」的一種反思性浪潮一一的敲醒了當代的知識份子,也包括了深入理解社會現象的社會大眾,原來宗教或者所謂的科學理性似乎也是一種偏激的迷信,事實上這個世界還有許多未解之迷,甚至是解不出之迷,有人說:「那只是科學還沒達到那種程度。」但也有人說:「科學不是萬能,或許它永遠也達不到那種程度。」因為人未必定勝於天地之定律。
就當代新思潮「風險社會」的思維來推想,人類一直理性化之後,一直要透過科學找到確定人類的未來,但在科學一再發展的今日,卻又從科學本身再創造出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因為問題永遠解決不完,它想要替人類找尋出一套可以被解釋的人間定理,但卻又似乎不可得,科學一再的自我矛盾,這也難怪進入所謂後現代的時代之當下,許許多多追尋信仰力量的新興宗教不斷的在社會堀起。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我們要學的是如何讓宗教知識與科學知識對話,或許宗教所傳授的已因應了社會的轉變,不再只是行為規範式的教條,轉而成為教化人心的心靈良藥,或者可以將宗教信仰視為是當代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過去崇尚科學論述的時代就要過去了,反過來的是因為人類感受到科學論證不斷的為自已製造麻煩、製造更多的不確定感而開始產生對它的質疑,再進一步的追求科學永遠無法達到的教化人心的宗教論述,以宗教論述來與科學論述產生互動,甚至是另一種互補式的說法,科學可以印證信仰本身存在社會的價值,而宗教之於人類也印證了科學之不足乃有可彌補之處,無論是所謂的有神論者和無神者,都不能否認科學和宗教論述同時存在社會的重要性。
在當代宗教社會學反思性知識浪潮的觸動下,讓每個人更懂得如何去接受過去過度理性化所無法接受的宗教思維,也破除了對單一宗教信仰的封閉性思想,人類似乎更能敞開心胸去看待所有經典所構思的內涵,從而體會孔子所謂「一以貫之」的意義,經典不是任何一宗教所擁有的權力代表,它必需被放在歷史脈絡中被透視和解構,我們了解經典不是要被經典的教義所束縛,而是要更加開明、開闊的理解不同宗教、不同經典的思想泉源,再以理性科學式的思維模式看對照、印證宗教思想的實質意義,那麼宗教就不再是挶束特定人群的思想,而會變成是解放思想的另一種可能。
總之,身處於這個知識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裡,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科學絕對離不開人,它也絕對不會存在所謂完全客觀的解釋方式,只要有「人」的意思在科學裡頭,那麼科學永遠也不會客觀,既然如此,我們就是要認識過去人類曾經在科學實證主義的操作下,思想被操弄、被挶限的無奈,並且再度的開啟認識過去的歷史發展,以及曾經肩負時代使命意義的各種信仰與經典,深信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我們所在意的「倫理道理」、「感恩佈施」與「法喜安樂」等等易於被社會所接受的種種觀念,不用懷疑,那些都是來自已各種不同信仰的基礎,不需說自已沒信仰,其實在沒信仰的背後已有一套自已深信的真理在主導自已,成為自已所認同的人生觀。無論如何,我們要明白的道理只有一項,那就是如何透過對信仰,或者經典的實踐生活去達到和理性科學論述的經驗一樣,成為一種可被驗證的事實,建立一套科學與宗教思維的新對話管道,讓社會變得更加多元而開放、更加深入心靈內涵而能透過生活得到實證,宗教所謂的「真理」事實上與生活經驗和理性實證並無悖離,甚至可以互惠而生。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心情的港口
「心情」總愛漂泊,有時遇到驚濤駭浪,有時卻也風平浪靜,有時遇到足以顛覆自已的巨大阻礙,有時卻又可以享受那延途的萬種風情,「心情」它就是愛漂泊。
愛漂泊的心並不是真的想如此的過活,主要還是因為找不到適合停泊的港口,有人說「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但對沒有家或者是家庭不健全的人來說,那還真是一種極大的諷刺;有人說「父母」才是讓人可以安穩停靠的港口,但對於沒有父母或者不想深入了解自已子女的父母而言,那可能會造成二度的傷害;也有人說「兄弟姐妹」可以作為暫歇的港灣,但對於沒有兄弟姐妹或者其間感情不睦者,只會變成一種空想;更有人說「夫妻」就是那個可以回家的渡口,但對於愛情得不到結果或者兩人無法知心的人,這會是一種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刺激。那麼「心情」真正想停靠的港口是哪裡呢?那是一個不是任何外相因素所建立的地方,它叫做「愛」。
因為有「愛」,所以願意聆聽「心情」帶來的訊息;因為有「愛」,所以不分你我都願意伸出手來安慰彼此;因為有「愛」,所以「心情」得以感受到漂泊時所難得遇見的一份溫馨;因為有「愛」,所以港口不分大小、形式,都會是讓人願意停留的地方。無論是「家」、「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夫妻」,一旦失去了愛就無法展露出真誠的接納與關懷,也讓「心情」在選擇是否停留時,有所恐懼與怯步。
自已的「心情」也想停留下來找找愛的蹤跡,尋找那可以讓我停泊的港口,感覺似乎不近,但也不覺得遙遠。我們每個人都時常要扮演著他人「心情的港口」,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已,要有「同理之愛」;或許我們也都需要他人來當我們的港口,讓漂泊的「心情」得以暫時的停靠。無論是自已需要或者他人需要,總要記得奉獻自已的一份關懷與愛,在「施」與「受」之間去創造一份屬於人間的溫暖,使人人有人關懷,而人人關懷人人,並且人人都有港口,人人都是港口。
訂閱:
文章 (Atom)